首页
绿色中科
节能综合服务
工程咨询
规划&研究
环境科学
能源工程
碳达峰碳中和
党建/资讯
人才招聘
联系华威
首页
绿色中科
节能综合服务
工程咨询
规划&研究
环境科学
能源工程
碳达峰碳中和
党建/资讯
人才招聘
联系华威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其中,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共发布了五批绿色制造名单,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1]。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应进一步健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机制,通过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助力工业领域碳达峰。




一、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以及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绿色制造评价机制和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等。其中,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领军力量。“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发布了五批绿色制造体系名单,已创建2121家绿色工厂、171家绿色工业园区、18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发布了2170种绿色设计产品,覆盖主要工业行业。可以说,绿色制造理念逐步在全国范围推广和普及,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一)绿色工厂


       绿色工厂是制造业的生产单元,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属于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绿色工厂要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预留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和设计负荷,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生产绿色产品,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实现工厂的绿色发展。




       截至2020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五批共2121家绿色工厂,覆盖电子、纺织、钢铁、石化、化工、机械、建材、汽车、轻工、食品、有色、造纸、制药等行业。从区域分布来看,全国31个省(区、市)都广泛参与并积极推进绿色工厂的创建工作(详见图1)。其中,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等沿海工业经济发达省份绿色制造的先进水平凸显,绿色工厂数量均超过150家,四省之和达到725家,占比超过34.2%。河南、安徽、河北、福建、湖南、四川、北京、新疆等紧随其后,绿色工厂数量均超过60家。绿色制造理念在全国各地得到共识和肯定,逐渐成为各行业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全国各省(区、市)绿色工厂数量及分布)


(二)绿色设计产品


       绿色设计产品是以绿色制造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体现,侧重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实现产品对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选择量大面广、与消费者紧密相关、条件成熟的产品,应用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




       截至2020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五批绿色设计产品名单,涉及112类2170种产品,其中生活消费品约占65%,工业品约占35%。家用电冰箱、家用洗涤剂、复合肥料、水性建筑涂料、房间空气调节器等五类产品总量共795种,占比超过36%(详见图2)。从区域分布上看,广东、安徽、山东、浙江四省份的绿色设计产品合计达到1341种,占比超过60%(详见图3)。






图3 全国各省(区、市)绿色设计产品数量及分布

(三)绿色工业园区


       绿色工业园区是突出绿色理念和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侧重于园区内工厂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同链接。绿色工业园区要在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方面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实现园区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发绿色产品、主导产业创建绿色工厂,龙头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实现园区整体的绿色发展。



       

截至2020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五批共171家绿色工业园区。在区域分布上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61家、43家和63家,东北地区仅有4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五省份绿色园区数量均在10家以上,约占全国总量的1/3(详见图4)。



图4 全国各省(区、市) 绿色工业园区数量及分布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结合的产物,侧重于供应链节点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打造绿色供应链,企业要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绩效,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以及链上企业绿色化的目标。发挥核心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确立企业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与协作,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强化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回收体系,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截至2020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五批共18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其中,广东和浙江两省拥有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数量最多,合计达55家,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接近30%(详见图5)。




图5  全国各省(区、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数量及分布


(五)绿色制造服务


       为增强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服务能力,促进企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加快推动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两批共110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涵盖钢铁、机械、建材、轻工、化工等17个领域。同时,为进一步加强节能管理,深挖企业节能潜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并发布了《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计划》,2020年首批确定了483家节能诊断服务机构为全国7486家企业提供工业节能诊断服务。结合地区及行业发展特点,绿色制造相关服务机构积极开展标准制修订、节能诊断、技术推广、能源审计、绿色制造体系第三方评价等一系列工作,持续提升各行业、各领域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服务能力,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二、绿色制造体系对工业碳达峰的贡献有待提升


       经过五年的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来看仍存在覆盖面不够、区域推进不平衡、长效推进机制未建立等问题。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对我国工业领域碳达峰的作用亟待提升。


(一)绿色制造体系覆盖有限


       从目前绿色制造体系整体推进情况来看,覆盖范围仍非常有限。2121家绿色工厂,与全国37.78万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比,占比不足6‰,尤其是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尚未全面纳入绿色制造体系。171家绿色工业园区,占全国省级以上园区总量不足7%;目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绿色工业园区名单的共有89家,仅占全国总量的23%。现有绿色设计产品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数量不足,以石化化工行业为例,其产品多达6万余种,目前仅有绿色设计产品百余种。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电器、汽车、大型成套装备等离散型行业,钢铁、石化、化工等流程性行业龙头企业示范效应仍不明显。



       

       究其原因,工业企业对绿色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现实上制约了绿色制造体系整体推进。一是传统制造企业对节能、降碳、减耗的创新投入不足,在缺少地方有效监管和强有力政策支持的情况下,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意识相对淡薄。二是政府在绿色采购方面缺少顶层政策支持,对绿色产品推广和绿色消费方面缺少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措施。三是全社会的绿色信用体系尚未形成,对失信企业的惩戒机制、绿色产品市场检验和社会监督机制等尚未建立。


(二)区域推进程度差异明显


        “十三五”期间,各地区围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纷纷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区域间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科技创新等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区域工业绿色发展不均衡、工业化进程不同步。通过对2020年全国各省(区、市)GDP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制造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如图6所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明显处于领先,而西部及东北大部分地区则相对滞后。同时,各区域绿色发展政策也存在明显差异,位于东部的沿海地区,工业科技发展程度较高,出台的绿色政策更有针对性、形式更多样化。例如,北京、江苏等地细化制定了“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系统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江苏、上海等地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重点强调要进行专项复核及跟踪管理、制定完善地方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



图6  全国各省(区、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制造水平关系



(三)长效推进机制尚待建立


       绿色制造工程是我国制造强国战略重点推进的五大工程之一。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作为我国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工程的有力抓手,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来看,绿色制造体系长效稳定的推进机制尚未确立。一是绿色制造体系相关标准体系需要加快完善。“十三五”以来,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开始引起重视并开展研究,但标准制修订时间周期长,滞后于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和生产生活需要。二是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引领作用尚需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创建是在政府引导下,采用企业园区自愿申报、第三方评价的方式进行遴选,需要对绿色制造体系名单加强管理、动态更新,以体现标杆引领作用。三是绿色制造体系配套政策亟需完善。虽然一些地方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出台了相关的奖励政策,但在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尚未构建统一协调、统筹推进的政策体系。




三、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为抓手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我国立足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主动做出的战略性安排,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将使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运转方式产生深刻变革[2]。工业部门是当前我国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将是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一)加快构建全面覆盖的绿色制造体系


       第一,广泛开展区域绿色制造体系覆盖率评价。鼓励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梯级培育的方式,逐步将本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都纳入绿色制造体系的评价范围,扩大绿色制造体系的覆盖面,并通过动态评价和持续优化,有力推动区域工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第二,深入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基础研究、研发应用和产品绿色设计,加快实施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造纸等传统行业绿色低碳改造,进一步提升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生产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第三,着力补齐绿色制造需求侧短板,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逐步拓宽绿色产品市场需求空间,通过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工业企业提升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绿色制造能力。第四,进一步发挥中央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绿色制造体系创建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企业集团制定整体的绿色发展战略,推动集团下属公司和生产单位推行绿色设计、创建绿色工厂、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按年度发布绿色低碳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等,体现制造强国的绿色竞争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责任。




(二)构建推进绿色制造体系的长效机制


       第一,加大绿色制造相关政策激励、引导、扶持力度。继续发挥财政资金对绿色制造的激励引导作用,持续加大金融机构对绿色制造的绿色金融支持,研究探索绿色制造纳入政府绿色采购体系的路径方式。引导和推进行业龙头企业构建上下游产业生态化链条,整体优化提升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节能降碳效果。第二,鼓励各地方积极营造有利于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的政策环境。鼓励地方研究出台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入选绿色制造名单的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给予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的政策激励,积极营造有利于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的政策环境。第三,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强绿色制造体系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资质管理工作,以公开渠道自我声明、定期抽查核查等方式,持续提升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制造水平。


(三)夯实制造业节能降碳的基础能力


       第一,大力推广绿色制造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模式。动态更新绿色设计产品标准清单,建立完善标准采信机制,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数据库,不断加强绿色设计创新开发能力,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发水平,持续提升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第二,加快构建工业领域碳达峰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全面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评价,强化工业企业和园区的碳排放核算、碳足迹核查和碳减排约束,推动建立碳资产管理数据库,构建绿色低碳技术验证平台和绿色低碳产品检验检测平台。加快健全符合全生命周期理念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逐步对接国际先进标准,选择重点行业和产品,探索推广使用“碳标签”。第三,完善地方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发挥地方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开展地方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和开发应用,引导地方工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中咨研究


华威能源,整合先进的能源技术和管理理念,建设一流能源技术服务企业,助力地方和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 2020 Zkicm.com 版权所有 ICP证: 粤ICP备19133667号    技术支持:鑫鹏达网络科技